这三年地产人都转型到哪里去了呢?

2023-05-18 1037


壹 十大行业
网络总结的地产人转型十大去向:
1、搞养殖;2、当保姆;3、做代驾;4、卖保险;5、美妆博主;6、健身教练;7、开麻将馆;8、卖卤菜;9、送外卖;10、当导游。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把身体锻炼好,要么把兴趣变成特长!

图片关键词

来源:以上四款,你想锻炼成哪个?欢迎留言

一个地产总裁级员工的转型,略显讽刺,也很真实!
一个朋友,20多年的房地产从业经验,做到知名地产企业总裁级,遇到了人生第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期。
他可谓行业大拿,百万年薪、配过车、有过司机和秘书,甚至身价百亿的老板和他称兄道弟,那天我去找他的时候,正为该买一包什么烟诱发选择困难症,他现在在卖卤大肠!
最近常常听到的一些话:
去求了,坚持不住了,开始想招了”
咋整啊,哥,没法干了,已经被卷的上不来气了,满满的挫败感”
“目前在家呢,不敢出门,不想见人,不想说话
“餐饮能干不?哥,想个门路吧,不想等着没饭吃”
“那个谁(某总)也出来了,他不应该啊,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唉”
“整天加班到一两点,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头发快掉完了,桑心”
半年多不发工资了,老板咋想的?公司到底有钱没啊”
“N+1必须谈,不谈不走,最次也得给个N,不谈还不走!”
“下一步必须找央企国企,私企没法干了,已经开始找资源了”
林林总总,简直了,总之EMO了,桑乐....
是宣泄情绪、是无奈、是现实、是变革、是转型、是生存……
还能是什么?
地产人何去何从?该不该转型?
这个话题,说实话,已经被谈烂了,媒体有写,朋友有说,为啥还要写下,确实是现在遇到这个事的人太多了,大家太憋屈了,确实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下一步还能干点啥……
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情绪,还是说说吧。
贰  竟然有42%待业中
2月底,有感而发,做了一份《地产人转型方向抽样调研》,访谈了各家企业的近300人,问卷采集了268份。老辛擅长数据和分析,出于职业习惯,整理出来,着实又让我的神经一紧: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42%的待业率,15%的转行率……,这个数据只少不多!!
这群人里,30-35岁的占33%,35岁以上的占43%,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地产进入所谓“黑铁时代”,降薪、优化、待业、转型、生存等字眼充斥着每一个地产从业者的神经,每个人无不为未知的未来而迷茫、无奈、甚至恐惧!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这群人里,营销口的占比最多45%,其次是投拓口16%、设计口11%
 该不该转型
不转型的“临床表现”:
1.竞争一个岗位数十名应聘者的优胜劣汰:比一比学历、专业、年龄、经验、资源、人脉,甚至姿势和颜值
2.在一家公司苦逼的待着,过着不发工资或者发基本生活费的搬砖生活,天天想着跳槽到其他公司,哪怕是地市县城的小企业;
3.道听途说各种开发商的大小道消息,担忧未来发展、变得忧心忡忡、不思进取,忧郁症、高血压初期表现的淋漓尽致;整天混日子拿干饭钱,酒肉是唯一发泄通道;
4.有发愤图强者,用比着加班、比着你争我夺、比着请客送礼、比着能比的一切……为自己挣口吃饭的馍钱
总而言之,有酒有肉、高薪无忧的地产生活已经远去的差不多了,目前在职者只有一个想法:等着被优化、谈点补偿费,撑一阵子房贷车贷!

图片关键词

来源:某待业地产老总之前的办公室
转型的各种猜想:
1.换个赛道,换个活法……
2.地产行业不行(好像汽车也都停产了,其他行业也xxx了),其他行业试试,多元社会多元发展;
3.地产从业下岗失业量在不断攀升,大家都想着干点啥,不能落后,不能在其他赛道再输到起跑线;(据说失业在家的已经几十万人!,有的公司上百人连窝端了!
4.城市不行,回农村,拍个农村题材的抖音段子,卖个山货海货地里货,用鸡毛换个糖吃……
5.撑不住了,一家老小张口吃饭,房贷车贷银行张口要钱……
该不该转型?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近几个月,我也考察研究了一些行业,也拜访了一些行业大咖,自己也做了几个行业试了试水,最起码有几条基础建议
1.坚持行业深耕,把行业当主业,毕竟是行业里专业里的人,能上班就不辞职,能深耕就不跨行,行业里面需要细分,隔行如隔山不是随便说说的;
2.风控和投资成本是考核关键指标,而不是利润,不要拿地产高薪的眼光看待创业搞投资给的赚钱能力,但是需要考验商业模式和客户选择;
3.想投资,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口袋深度够不够,圈里经常说的一句话:目前,最好的投资就是不投资!
4.多元发展,有点“三心二意”的概念,即便没优化,也要想点其他的,弯下身放下脸, 一人两份工三份工的时代要有心理准备
5.会干啥、想干啥、能干啥、干成啥,把自己琢磨透
6.资源整合的时代,拼资源的时代。你手里有多少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资源?资本?圈子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怎么转?转到哪?
调研结果给大家一个参考: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有人建议的还有:证券股票、地产研究院、新媒体、短视频、制造业、体育、公务员、房地产中介、电商、招商运营、二手货、产业园、……
还有人云: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老辛的朋友,孙先生投资基金,年度回报达到:—30%,据说已经属于盈利前20%。
很多行业也确实不好做,并非地产一家的情况是这样。市场需要细分、客户需要细分,做细分的品类市场,把成本和风险要做到最低,才能有生存的可能。
说个餐饮的例子,亲身体验过,供参考,不一定都对:
1.房租+人工是大成本,50-60%的毛利应该还可以,选址是关键,选址不对,只有固定客户,没有增量;
面积不易过大,不要想做个几百平米的大馆子,看着光鲜亮丽,对于初入行业的小白,很难做,除非家里有矿。
我这有对一般餐饮成本和利润测算的细账,就不展示了,关心的朋友可以聊聊
2.产品是核心,没有过硬的产品,口味不行或者没有竞争力,最多赚个辛苦钱,没有多大增长空间,最多一两年都撑不住了;
3.虽说毛利高,但是净利没那么高,这是相对的。
如果还招人干,那么你就不是老板了,你的员工才是老板,因为他们的工资就是你的利润;
4.尽量别加盟,除非你和加盟店老板是亲戚或者铁哥们,要不然你就是韭菜;
5.河南以及郑州市场是全国餐饮行业里品类最多、竞争最激烈、淘汰率最高的市场,据说某大品牌猪肚鸡是河南人做的品牌,在郑州生根发芽的,现在已经开拓省外空白市场了;
所以,想做餐饮,还是要做客户和品类细分,非常重要
6.不要小看小吃类的餐饮,比如鸡蛋灌饼、臭豆腐、热干面、焦炸丸子、地摊馄饨等,这个很多人都知道。操作灵活、成本低、风险小、回转余地大、利润高,就是脸面过不去;
7.不要涉及奶茶类、咖啡类等比较内卷的品类,看似简单,但是你干不了,也没资本干,卷进去就麻烦了;
8.可以关注预制菜、半成品食品类的发展,可能有空子钻,但是也需要资本和供应链资源嫁接,一般人估计也干不了,比如舌尖某雄,资本的产物;
9.想做餐饮的人,建议还是自己去学一门手艺,比如卤肉,懂行才能驾驭。
还有很多,言无不尽各自体会,冷暖自知
 一些圈里人想说的话
这个调研,总结整理了一些蒙在圈子里的人想说的话: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图片关键词

来源:老辛的调研

字字诛心、句句感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活着,很好
地产人,必须想清楚的几个问题:
1.需要真正的理解“生存”两个字,不要将房地产红利期的低付出成本和高收入高社会关系,简单的理解成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是否还应想想我们是不是之前一直站在行业的风口?
2.在企业标准化体系化的架构下,岗位职能细分,企业商业结果的达成需要横向部门的共同参与,但对于个人知识宽度和能力领域都是设限的,商业的闭环思维并不精通,一个领域的专业深度不能支撑一个项目的落地
3.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专业壁垒,没有归零心态,很难打破这个壁垒,冒然去选择其他行业,很容易产生水土不服;
4.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度周期性行业,把握政策导向的原则下,理解行业的变革、不景气,不代表行业的没落,需要仔细分析下一个周期的特点;
5.行业已经高度形成了追逐年轻化,35岁前后的价值规划、财务规划、职业预期、技能储备,如何做到与时代同步?

图片关键词

来源:孙先生手机拍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罗马,下一个行业周期和生存周期,一定要想清楚“是靠运气赚钱,还是靠实力赚钱”
建议转型可以,最好不要跨行,坚持行业深耕的同时,把传统的地产思维进行升级转化,可以考虑:产业运营、城市更新、资产盘活、投后管理、市场咨询、战略咨询、乡村振兴运营、新媒体;
围绕“房子“为中心,大量的新行业会产生,依然会有更好的机会。
比如有人开始健身或是跑步了,也有朋友跑了人生第一个10公里。
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入册《供应商目录》

//关于川采联盟

//


四川房地产采购联盟(简称川采联盟)是由四川川房集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西南地区第三方B2B2C建材集采服务平台,截止2022年1季度平台业务覆盖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总包单位近200家,优质供应商近3000多家,覆盖土建、安装、机电、装饰、景观、智能化、营销物料、设计等方面,已经成为区域最专业、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建材供应链集采平台,其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抖音号、微博和今日头条累计用户数近20万+,推文阅读量累计超过100万人次,每年推送招采信息近1万+条。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公开透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