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招采职场的出路在哪里

2019-07-02 226

这话题是昨天晚上突然之间想到的,因为最近准备换工作,应聘了几个单位,有百强企业、有当地新进入房地产企业,也有外地入川企业,每一次应聘感触颇深!


谈谈事实和逻辑


那这个话题呢,我只想讲事实,不是观点,不争论,再重复,再谈逻辑,特别没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那今天呢,是顺着之前提到的事实和逻辑,说一下我的判断,以及后续的建议和参考,请注意,是判断,不是观点,写着真累。


我的判断是,


房地产招采的职场变革期,要来临了除非房地产有新的产业变革,新的技术革命,以及其衍生的新的产业机会,当然,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房地产规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从粗放式的环境已经成熟,招采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基本告一段落,短期内,除了新技术和新规范——可能还存在市场的逐步成熟外,其他领域,基本上成本已经透明化,招采的作用已经变成文字工作或者PPT汇报工作,在如今预算可外包造价咨询后,将来招采有可能被供应链公司代替,房地产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成本的竞争,而是产品的竞争。为什么呢?

    在房价螺旋线上升趋势下,一旦地价超过1万/m²,房价接近2万/m²后,建安成本对于房价的影响已经很小,房价在1万/m²以下时候,通过招采降低1000元/m²,对于销售影响巨大,但是房价接近2万/m²时,建安成本招采即使增加1000元/m²,对客户基本上没有影响,这个时候的客户关注的是产品的价值,价格已经不再那么敏感。

       供应链公司可基于图纸及清单的下,通过大数据帮助地产公司找到合适的优质供应商组合,并提供至少三套组合方案给甲方,甲方只需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可以在控制价内完成从项目开始到竣工交付所有优质供应商的确定和合同签署。

一方面避免招采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所造成的的投标供应商实力不强,另一方面解决事务性的招采文字工作,同时真正解决了招标的公平、公正、公开。

      

基于以上两个判断,加上每年求职应届生的大量涌入,我认为,房地产招采人才整体上已经从紧缺走向过剩。


以上,是个人判断。


基于这一判断,我提出一些建议,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两个方向考虑


第一,纵深发展,是要尽可能提升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在行业领域内更靠前。


以前,我们觉得说,如果你在行业领域内能到 Top 20,太高不敢说,如果你年龄低于35岁,饭碗还是不愁的,年龄高于35岁,就不能那么确定了。


所以,如果要考虑到年龄增长,不仅仅是能力上要达标,行业影响力上也要达标。


如果你的影响力有加分,职场上积攒了一些人品和口碑,外加水平确实不错,那么岁数大的时候,可能还不至于过于窘迫,简单说就是,一些大公司的项目总或者分管总经理,能认你的名字,认可你的水平,或者曾经受过你的恩惠,关键时刻,也许能突破HR的阻力给你一个饭碗。


啥叫HR阻力,现在各大公司的HR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思维惯性门槛,什么等级的,年龄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可能是他上一个领导教给他的,然后一代接一代的HR就不明所以的套用了,然后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位都被潜规则了。造成的局面就是除非应聘公司负责人点名,否则一般自己简历递上来的,或者猎头推过来的,岁数大的基本都会被这个卡掉。


所以,有些人对于参加行业组织或行业活动的理解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未雨不绸缪,到了瓶颈遇到问题的时候,抓狂了,这个时候就很被动了,在现在行业分化的年代,同行交流更加重要,树立个人品牌,展示个人能力,才能纵深发展。


第二,横向发展,让自己掌握更多领域的技能和认知


其实招采这个岗位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能够入行这个岗位,非常幸运,第一,招采能直接面对市场,能清晰的知道市场行情和行业发展第一手信息。第二,商务能力的提升,销售是买卖的基础,与不同的销售人员打交道,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一些最初的小公司发展壮大,你是最清楚最了解他如何成功的。


相信没有一个岗位的人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超过招采,没一个岗位的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超过招采,没有一个岗位的人对每家供应商公司的了解超过招采。


既然有这些优势,何不发挥主动性,去学习一些关于产品,运营,财务等等相关的知识,职场的路或许可以宽一点,面对职场困境的时候,选择的方向也会多一些。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可能需要的不是那些特别厉害,特别出色的顶尖技术人才,因为业务场景没这个必要,而且成本太高也养不起。但他们肯定愿意要能身兼多职,拥有全面能力的人才,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太完整的团队配备,能够拥有多方面能力的人,不仅仅是节省人力资源,更节省沟通成本,在业务增长,团队扩张的时候,这种多面手也能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


第三,攒人品,攒口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认识一些优秀的人,帮助一些优秀有潜质的人,提供经验技能辅导,协助解决一些麻烦,或者在判定对方靠谱的情况下,给予一些资源和人脉的支持。


我总说我岁数大了,自己做不成事了,要抱年轻人大腿,问题是人家年轻人有好事为什么会带着我,因为很多人受过我的恩惠吧。


有人觉得,不是每个人都知恩图报啊,也不是每个人你帮了以后会成长起来,有足够的实力反哺你。


没错,所以多帮一些人么,总会有的么,这就跟风险投资一样,你博个概率么,不同的是风险投资投入的是金钱,你投入的是自己的能力,经验,人脉,和资源。


第四,利用业余时间,试试不同的可能


虽然这样的可能概率不高,但如果你确实有一些业余时间,而且有兴趣,并且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下不同的可能性。


我如今觉得不错的技术资源整理整理,放出来,不管是公众号还是网站、社群,既能帮助自己不脱离最新的市场,同时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有合适的事情,一起筹划,一起做点事情。


学会如今在很多人的帮助下,从混沌中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开始用心真正为招采同行解决日常问题,把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踩过的坑,遇到过的典型事情分析复盘,让大家从中受益。


以上日常工作其实对每一个人是有帮助的,因为公司招聘新人,做新员工培训的时候,你或许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收获了很多,然后在你的公司展示,肯定会让领导和同事高看你一眼对不对。


说实话,做这个平台,成立学会,当时对我来说,就是个业余产品,真的。


业余时间,做一点小东西出来,或者写一点分享出来,都是一些可能,不能说一定不成,但多一种可能,多一些机会对不对,很多事情说不定的,无心栽柳这事,在我的职场生涯和个人发展中,已经好多次了。


以上四条,希望对职场打拼的同行有所帮助。说实话,我真的觉得,现在这个职场行情,希望从业人员多仔细看看,仔细想想。不要闷头加班,要学会停下来,学会思考,你的将来是你现在储备的,不是哪个老板给你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总比被别人选择好。


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吧。做好风险防范才会对职场挑战更有信心对不对,如果职场行情不是我说的,这几条总不会害人吧。


很多人事到临头,留言来问我,岁数有点大了,工作混不下去了,职业堪忧了,该怎么办,一气之下离职了,几个月找不到工作了,该怎么办,总有这样的消息,该怎么办,自己早不准备我有什么办法。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公开透明
联系我们